吸引年轻老师服务老年大学办实事解民忧

中医 来源:人民网 2023-07-03 09:26   阅读量:18964   

核心阅读

青岛市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新思路、新模式。为稳定师资队伍,探索采用教师派遣制聘用模式,让中青年教师安心教学,用心服务;新增无人机航拍等特色课程,丰富课程体系,满足多元需求,让老年人了解新鲜事物、会用新技术新手段,让晚年生活更加舒适、丰富。

山东青岛,前海一线,海天中心俯瞰岛城;市南老城,红瓦绿树,交相辉映,青岛市老年大学依山傍海。

教学楼内,书画班、舞蹈班、智能手机班等教室坐得满满当当,讲台前,一张张年轻面孔活力十足。“这些年,我们的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了,还有不少90后。”青岛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市老年大学校长王青海说。

今年以来,青岛市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新思路、新模式,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科学化、规范化,课程设置适老化、个性化。

中青年老师为啥来?凭啥留?近日,记者走进青岛市老年大学一探究竟。

派遣制聘用模式

老师教学更安心

上午9点,音乐铃声飘荡在走廊,书画教室内,翰墨飘香。案桌前,学员们眼戴老花镜,伏案挥笔。

“叔叔阿姨们停一下。”讲台上,书法老师崔淼个头不高,轻声细语:“下面咱们先来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作品《胆巴碑》。”说完,她一边在大屏幕上播放,一边分析讲解。

崔淼今年43岁,是一家培训机构负责人,2012年来此任教。上班第一天就闹了个小误会。

当时,车行至大门口,学校门卫走上前来:“外来人员不许入内。”

崔淼探出脑袋,连忙解释:“我是学校的书法老师。”对方一听,脖子一梗,连忙摆手:“不可能!”

“为啥?”“我没见过这么年轻的老师!”

门卫凭印象办事,让崔淼哭笑不得。那时,学校的年轻教师确实太少,除她之外,其他老师年龄均超50岁。

“这里学员8000余名,招生年年最愁的是师资不足。”王青海说。也不是没请过年轻老师,可是,年轻老师的流动性相对较大,还没结课,往往老师就走了,学校只能被动应对,要么停课,要么调班。

“老年大学的授课老师多是自由职业者,在这里兼职带课,按课时收费,课时费不高,年轻老师很难留住。”王青海解释。

老年教师于是成为主力。青岛大学退休教师孙永志今年82岁,精神矍铄,已在老年大学任教20多年。虽然工资不高,但丝毫不敢懈怠:教师后备力量不足,一个老师停下来,全校压力倍增。

老同志的热情感染着王青海,但是他也有担忧。随着老龄化社会现象加剧,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愿望日益旺盛,师资力量不足怎么办?老师年龄结构偏大,身体素质能否承受教学任务?教学研究如何提升专业化水平?无人机、吉他等新兴需求项目谁来教?

一连串的问号,让王青海每天辗转反侧。思来想去,老年教育也需要人才,教师队伍稳定事关老年教育事业大计,他决定从这里破题。2019年9月,青岛市老年大学探索采用派遣制聘用模式,为优秀中青年老师解决后顾之忧,让兼职老师安心教学,用心服务。

老师待遇保障足

教学体系更系统

“崔老师,你看,这个字我怎么也写不好。”

“崔老师,这个撇是这样吗?”

课堂练习环节,崔淼一刻不得闲,但她耐心地逐一解答。任教11年,她的课备受学员们喜爱。

咽炎是老师中的常见病。有一年冬天,崔淼上课咳嗽不停。下课后,竟收到十几条消息,都是学员们发来的咽炎秘方,顿时让她感动得红了眼眶。“他们既是学员,也是长辈,我们亦师亦友,一直留在这里,也是因为这份情谊。”她说。

老年大学筛选首批派遣制老师时,9人入围,崔淼是其中之一。

派遣制老师有啥不一样?“他们有了基础工资,而且在福利待遇上也有保障。”教务负责人郭萍说。

崔淼看到合同,感到满意。她说:“学校待我不错,安心在这儿干了!”

以前一周能上几堂课,老师说了算,现在,派遣制老师需保证每周至少能上3堂课,还要参与教学教研和学校活动。

青岛市老年大学正式成立教研组,成员多半是派遣制老师,从备课到演练,教学体系逐步完善。

以前学书法,学员“点菜”老师教。但是,书法需要系统教学,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利于领悟要领。现在上课,导课、讲评作业、传授技巧、欣赏作品,崔淼有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基本功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如今,崔淼的学员中,近20人进入老年大学书画院,具备专业水准,还有不少经过培训,走上讲台,加入老年大学教师队伍。

目前,青岛市老年大学共有143名老师,其中50岁以上的102人,40—49岁的16人,40岁以内的25人。

“我得好好干,争取在这里教到退休,也来当学员。”崔淼笑着说:“到时就学古筝,我早就想好了!”

丰富课程体系

满足多元需求

侯海宁个头高大,浓眉大眼,颇有耐心,早年学计算机专业,做过维修,对电脑基本操作很熟悉。

那时,随着时代发展,电脑、手机普及,老年人对学习使用电子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青岛市老年大学顺势而为,想开设相关课程。但是,教务处工作人员直挠头,学校缺乏这方面的老师啊,都不会,谁来教?

于是,学校紧急招聘电脑老师,经过层层选拔,侯海宁脱颖而出,一干就是10年,还顺利签约派遣制,这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踏实了,更要把课上好。”他说:“帮助老年人跟上时代的步伐,很有成就感。”

眼下,他每周有6节课,既教电脑,也教智能手机。在他的课堂上,老年人用手机打车、购物、订外卖,不在话下。“时代进步了,不学不行。这里的课程太有意思了!”一名60岁的学员说。

如今,新兴事物层出不穷,老年人个性化学习需求爆发。王青海时常思考:“新鲜事物不能落下老年人,新技术新服务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大有帮助啊!”他说,“但是,离开年轻人的帮助,不行。这方面的教育培训,需要大批青年人才加入进来,我们要给他们创造广阔舞台。”

去年秋季,青岛市老年大学教务处忙着招老师,新增无人机航拍、小提琴、油画等特色课程,丰富课程体系,满足多元需求。

眼下,青岛市老年大学还将服务社会融入教学内容,引导老年学员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公益服务,在关爱青少年、服务文化旅游活动中,随处可见银发身影。

伴着悠扬的铃声,学员们三三两两走出校门,掏出手机,操作几下。不一会儿,一辆辆网约车停在门前,老人们挥手告别,期待下一次的相会。

《 人民日报 》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