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方法初探《黄帝内经》法天地治疗思想形成模式

康养 来源:养生之道网 2021-12-17 16:15   阅读量:14445   

基于思维方法初探《黄帝内经》法天则地治疗思想形成模式

法天则地是在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指导下提出的重要治疗思想《素问middot,宝命全形论》曰:法天则地, 随应而动, 和之者若响, 随之者若影《素问middot,八正神明论》曰:法天则地, 合以天光它强调医者要整体详参, 从治疗方法的选择到治疗药物的具体运用, 皆参天合地, 根据天地变化的规律随时应变, 这是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的体现但是自西方文化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枪炮动摇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以来, 中医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出现了失去固有文化和思维支持的趋势, 法天则地治疗思想也被个别医者忽视甚至违背因此, 我们必须从思维根源坚定中医思想, 这也是基于思维方法初探《黄帝内经》法天则地治疗思想形成模式最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法天则地形成的认知基础

1.对天地的崇拜

法天则地的形成起源于天地崇拜在洪荒时代, 与大自然相比, 人类太过渺小与脆弱, 为了缓解对自然的畏惧情绪, 人们本能的对自然的力量充满敬畏和膜拜而中国为农耕社会, 天主宰着与农业收成息息相关的天气变化, 土地是万物的负载者, 是财富和地位的根本基础因此, 天地自然主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种崇拜使得任何关于生存生活的思考都离不开天地的影响

2.对天地规律的观察

通过长期对农业实践,天文气象的探索,总结, 古人从天地崇拜中逐渐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天地规律是一切事物运行变化的基础, 进而在对天地与人体的观察中, 对天地规律不断地丰富,总结,对比, 认识逐渐抽象升华。

3.对天地规律的认同和遵从

伴随着天地规律认识的丰富, 人们思考得出宇宙万物皆为同一本源而成, 且有相同的结构, 遵循相同的规律, 从而认同天地规律并重视其对人的重要影响, 因此天地规律成为指导一切行为的通用准则中医对人体的思考和实践亦是如此, 并在天地规律指导下形成一系列体现自然与人体密切关系的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

总之, 人与天地密不可分这一思想从远古时期就深藏在先民思维中, 其根源则是渗透入代代先民血脉中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在《黄帝内经》法天则地治疗思想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是研究治疗思想的关键所在

思维方法在法天则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思维方法决定着思维者观察到的内容,思考的角度和方向, 更决定着接下来的行动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具有导向性,互渗性,基础性,重象轻形性等作用特点首先, 思维方法是中医思维发展轨迹的导向标, 如整体思维和变易思维指明中医治疗的对象是与自然相通应,各部分相互协调的整体, 且必须重视生理病理的动态变化及功能的连续性其次, 各种思维方法无法独自发挥作用, 而是相互渗透,各有侧重, 如意象思维所提供的思维基本要素, 需要整体思维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观察角度, 需要变易思维提示在时间的推移中体验事物的现象变化再次, 任何思维者构建同样的思维模式, 都必须以思维方法为基础, 才能在其引导下正确构建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最后, 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皆有重象轻形的特点, 无论思维起点还是阶段性思维产物都是不同层次的象, 如整体思维借以把握变化莫测之规律的是天地与人体表现于外之物象, 类比思维归纳,类推的是留存于意识中的事物具象, 最终获得的高度抽象的结论则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意象这些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思维特点的思维方法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考和实践, 并形成了诸多璀璨多彩,充满智慧的思想, 法天则地治疗思想亦不例外

1.整体思维是法天则地形成的基础

在认识天地规律过程中, 围绕世界本原,天人关系的思考使古人建立了整体思维, 形成了同源一体宇宙观, 这是人们认同天地规律的基础《周易middot,系辞上》曰: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老子middot,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具有共同本原因此, 《素问middot,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只有明确万物同源, 才能认同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才能在诊治时取法天地规律并重视环境的影响这是法天则地必不可少的思维背景

2.意象思维提供法天则地的思维元素

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原的思维, 是探索世界万物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古人在对天地规律的把握中, 发现难以把握的规律皆隐藏在事物显现于外的现象之中, 而人体征象与自然现象又息息相通如《素问middot,离合真邪论》讲述天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天地温和, 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 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 则经水沸溢, 因此可通过观察征象从而把握规律并实践于人体, 如干裂大地需用水来浇灌, 则燥盛之候应用滋润之品,而阳虚阴盛的虚寒之证需扶阳以抑阴, 正如自然之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可见, 法天则地需要思维主体在意象思维指导下观察并体会人体与自然表现于外之象, 使其成为思维的主要元素, 从而在自我体验中建立联系, 进而揭示本质规律

3.类比思维确立法天则地的理论依据

在对象的观察和总结过程中, 由于天人同源同构同律, 故可借由两者已知的在结构,功能,属性上的相似或相同, 推演出未知的属性及联系这种类比思维的推理可以使认识不断广泛深入从而利于总结规律如《周易middot,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hellip,hellip,三材之道也孔子通过天道,地道的规律来总结人道的规律, 将《周易》一部晦涩难懂的卜筮之书从神坛走到地面并且最终为人所用, 解决人类社会中的问题

类比思维还指导古人在普遍联系中总结推演出阴阳,五行两种理论模型如《周易》将宇宙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范畴, 宇宙各层级结构皆可划分阴阳, 形成万象归阴阳, 阴阳生万象的对立统一因此, 《灵枢middot,阴阳系日月》曰:天为阳, 地为阴, 日为阳, 月为阴hellip,hellip,腰以上为天, 腰以下为地五行亦然, 整个自然都可纳入五行概括的庞大系统中, 人体则是以五行结构建立的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如《素问middot,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 心主夏, 脾主长夏, 肺主秋, 肾主冬《素问middot,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 风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这种类比思维指导的模式化推演, 建立了移用天地自然规律于人体的理论, 为法天则地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4.变易思维产生法天则地的重点内容

在整体思维和意象思维的指导下, 古人形成了重时间轻空间的思维倾向, 强调在时间维度下, 宇宙万物在不断变化, 人体的生理病理也在不断变化, 人体健康则在于各种变化的平衡只有搭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人体动态模型, 才能进一步认识生理功能,把握病理状态,确立治疗原则因此只有在变易思维指导下建立恒动观, 才能保持动态的眼光和角度, 在变动中观察,总结并遵循天地规律的指导, 形成一系列具有动态特征的,体现自然与人体密切关系的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

法天则地治疗思想形成模式

模式是指对事物的现象和活动进行抽象后得到的简约化表述因此, 治疗思想的形成模式可表现为以思维方法为关键环节,以思维发展过程为时间线的流程模式通过以上分析, 初步尝试在方法学理论指导下, 对思维方法在法天则地形成中的作用加以定位, 以流程图的形式表达, 推理得出法天则地治疗思想的形成模式见图1

图1 法天则地治疗思想形成模式

首先, 在意象思维指导下, 对自然与人体观察取象以获得思维要素,伴随着思维要素不断积累, 思维者在自我体验中对物象要素建立联系, 一方面在整体思维的指导下建立整体联系, 另一方面通过变易思维建立动态联系, 从而获得与自然密切联系的整体动态思维具象,并在类比思维引导下进行纵深广泛的类比推演, 且不断回到观察中反复思考验证,伴随着思维的不断反复深化, 联系越加丰富, 思维中象的抽象层次亦不断提高,最后, 或以逻辑推理建立假设,或以辩证分析总结规律,或直觉体悟抓住本质, 从而在天地人纷繁复杂的联系中得到疾病规律, 并运用于治疗实践无论古人最初的思想萌芽, 还是如今中医人的思维培养, 皆沿此模式逐步建立法天则地治疗思想, 并在实践中遵循,深化

方法学指导意义

由于思维方法在法天则地思想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任何一种思维方法出现了缺失或偏离, 如对整体把握不全面, 或割裂意象的时间连续性, 或过分放大类比的或然性, 都会影响法天则地的正确构建, 并体现在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 得出片面,偶然甚至错误的结论因此, 总结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法天则地思想形成模式, 引导中医研究和实践者在思维中沿此模式构建并深化治疗思想,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在思维方法指引下正确理解和创新中医理论

中医院校的教学方法普遍为中西医双管齐下, 而忽视对思维的培养, 以致出现了对中医理解困难,认受性降低等不利情况且目前个别中医研究唯理化分析或动物实验为要, 或强求找出中医概念的实质, 甚至在无法获得所要结果时对中医产生怀疑, 这都是未接受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未恰当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的误区因此, 必须从思维根源抓起在教学中, 教师当沿此形成模式引导学生建立法天则地的思想基础,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医理论,在科研中研究创新中医理论时, 亦可循此思维模式自省求真, 分析论证研究思路的合理性

2.以思维方法为指导进行中医临床实践

偏离了正确思维的引导, 临床实践必然会出现偏向和错误如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所言:仲景因病以制方, 局方制药以俟病hellip,hellip,徒以捧心效西施尔指出世人偏离正确思维而立方以待病的荒谬可如今仍有医生不知天地规律, 忽视整体合参, 陷入一法一方治百病的误区为纠正时弊, 必须沿正确的思维过程回归法天则地治疗思想, 重视天地规律与人体生命节律的互参性, 以全面四诊搜集符合中医思维特点的思维要素, 结合天地规律动态看待疾病变化

综上所述, 通过初步尝试以思维方法为指导建立《黄帝内经》法天则地治疗思想形成模式, 从方法学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思维方法在中医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进而强调思维方法是学习并运用法天则地的关键所在, 更是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导向标只有真正的回归传统思维, 才能建立思维自信, 保持中医特色与优势, 这在中医思维和文化自信受到冲击的今天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王小平.《内经》治疗思想中的人本意识.山东中医杂志, 2011, 30 :363—364, 368

王树人.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mdash,mdash,象与象思维引论.河北学刊, 2007, 27 :21—25

严利依, 邓杨春.象思维与玄思维的流变与发展.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3883—3886

刘丽.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角度看《周易》与孔子的联系.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刘霞, 崔勿骄.《周易》与《内经》天人合一整体观.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 5 :9—10

徐胤聪.《黄帝内经》治疗思想方法学研究.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刘昭纯.论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误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21 :274—278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